7年為20多位烈士尋親“回家”
近日,王德建又接到了一個來自遼寧省的電話,電話那端,一位在1949年湖南省衡寶戰(zhàn)役中犧牲的烈士親屬再次向他表示感謝。
王德建是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郵政公司坦埠支局的一名郵遞員,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騎著摩托車把報紙、書信送到百姓手里。然而,在他平常的工作之余,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——7年來幫助20多位烈士尋親“回家”。
事情還得從2016年的一天說起,一封來自山東省菏澤市的信,改變了王德建,也讓他承擔起一項新工作——幫助烈士“尋親”。
那天,王德建分揀郵件時,一封來自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的信引起了他的注意,信封上寫著“幫烈士找到家”,收件人是“公建厚烈士”。下注:該烈士29歲,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(zhàn)役。望郵遞員同志辛苦一下,幫烈士找到家,地址是“蒙陰縣坦埠區(qū)朱下村”。
時光荏苒,地址變遷,人員更替。同事告訴王德建,這封信去年就收到過,地址不詳,已作退信處理。王德建心想,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烈士們流血犧牲才換來的,不能讓烈士的英魂在外漂泊,得想辦法把信送到烈士親人手中,讓烈士“回家”。
可是年代久遠,怎么找?對當?shù)胤浅J煜さ耐醯陆ǎ瑥耐糇终移?。他想,公建厚烈士的名字和地址是不是寫錯了?工作之余,他走村串戶,整整3天,終于核實了烈士的準確信息——諸夏村龔建厚,并將這封信送到了烈士親人手中。烈士的英魂終于魂歸故里。
很快,菏澤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前來核實情況,臨走時給了王德建一份烈士名單,讓他幫忙尋找臨沂籍烈士親屬。從此,王德建成為一名志愿者,踏上了幫烈士“回家”的漫漫尋親路。
日常投遞時,王德建有意識地多和村中老人聊天,了解戰(zhàn)爭時期發(fā)生的事情。下班回家后,他翻看史志類書籍,上網(wǎng)查閱資料、地圖。他還加入了“烈士尋親志愿者聯(lián)盟”,借助團隊的力量為烈士尋親。慢慢地,王德建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,越來越詳細了,找尋的速度也變快了。
幫助烈士“回家”,最大的困難就是落實人名、地名。由于種種原因,一些烈士的信息不夠完整,烈屬只知親人犧牲,不知道詳細信息,不知道安葬地址。
2019年的一天,公茂英烈士的兒子公丕平老人給王德建打來電話,說父親犧牲多年,一直沒有找到犧牲地,請王德建幫忙。王德建根據(jù)烈士證明上的地址——湖南相家橋開始查找。通過反復查證,他感覺“相家橋”應該是“楊家橋”。由于湖南有5個“楊家橋”,他又從網(wǎng)上查閱資料,根據(jù)相關(guān)史料上的內(nèi)容,最終,確定了湖南祁東縣楊家橋。
得知消息后,公丕平讓兒子驅(qū)車1300余公里,拉著他趕往父親的犧牲地。公丕平激動地說:“王德建圓了我一生最大的心愿!”
7年來,王德建已經(jīng)幫助20多位烈士“回家”?!拔覐男∩L在沂蒙老區(qū),聽著紅色故事長大,我想為烈士們做點事情?!蓖醯陆ㄕf,“今年6月,我剛剛轉(zhuǎn)正,成為一名正式中共黨員,這也是我的一份初心吧?!?/p>
如今的王德建,每天繼續(xù)奔走在郵路上,只是綠色郵袋里,多了一本《山東籍烈士名單》和記錄尋親細節(jié)的筆記本,他想為更多烈士找到親人。
田國壘
來源:工人日報